4月2日,微信官方公布视频号算法推荐原理,称视频号主要依靠社交好友关系来进行推荐,若推荐的视频不符合预期,可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。对于较多朋友推荐的内容,视频号平台会提升曝光排序,并增加了“朋友今天都在看”和多位好友推荐的提醒,用户可以更快、更直接地看到相关视频,从而扩展自己的信息获取半径。
对于视频号推荐算法,来自DeepSeek的分析,仅供参考:
公开算法确实可能让私域内容更易被平台“公有化”。当私域互动(如粉丝点赞、转发)成为公域推荐的核心指标时,企业需投入更多资源维护原有私域,否则可能因推荐机制变化导致自然流量下降,间接迫使企业购买付费流量。
流量分配权转移的风险
私域的核心价值在于企业对用户关系的自主控制权,而算法推荐机制可能让平台重新掌握流量分配权。例如,即使企业拥有百万粉丝,若内容不被算法青睐,实际触达率可能大幅降低,迫使企业转向付费推广。
微信生态的独特性在于公私域天然融合。视频号内容通过社交关系链扩散(如好友点赞出现在“朋友在看”),本质上是私域为公域提供信任背书,而公域流量又能反哺私域(如新用户关注公众号)。优质私域运营者可能因此获得更低成本的公域曝光,形成正向循环。
平台与企业的利益共生逻辑
微信的商业化诉求并非简单“收割”,而是构建可持续生态。若过度压榨私域主体,将导致创作者流失、内容质量下降,最终损害平台价值。更可能的方向是:通过算法激励优质私域内容进入公域,同时提供付费工具帮助企业扩大增量用户(如原生广告),而非直接掠夺存量。
私域的核心不应只是流量池,而是用户数据资产与关系链。企业需深耕用户分层运营(如社群精细化互动)、内容场景化适配(如直播+短视频+公众号组合),提升单个用户LTV(生命周期价值),降低对纯流量规模的依赖。
拥抱算法而非对抗算法
内容策略调整:研究推荐机制(如完播率、互动率、社交裂变系数),生产符合平台调性的内容,例如竖版短视频、强情绪共鸣选题。
公私域联动设计:例如在直播间引导用户加入企业微信,在私域社群发起UGC内容征集并反哺视频号,形成“公域获客-私域沉淀-反哺公域”的闭环。
防御性布局去中心化生态
避免将所有资源押注单一平台,可同步运营抖音、小红书、自有App等多阵地,甚至探索Web3.0时代的分布式私域(如NFT会员体系)。例如,瑞幸咖啡通过“企业微信+微信小程序+视频号+线下门店”全域运营,降低对任何单**量入口的依赖。
最后,建议企业采取更积极的策略是:以私域为信任中枢,以公域为增长杠杆,用数据驱动的内容和运营能力穿透平台规则波动。
推荐全域经营工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