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近几年来脑中一直存在的疑问,也带着疑问试图捕捉一切孕育创新的可能性。当慢慢把视角从行业内拉到产业外之后,引发零散、不成熟的思考一二,M此,为记。
爱因斯坦:
同一层面的问题,不可能在同一层面解决。1、当下:存量竞争,没有上限,也没有底线。头部企业审时度势,加速卷全球供应链效率,人货场运营效率,人机一体的数字效益;腰部企业进退两难,一面陷入流量成本、供应链成本与运营效率三者间的胶着拉锯,一面不得不直面组织与新人才体系的升级磨合;尾部企业则处于求存阶段,怎么快怎么来,很少考虑6个月以后的事,只求即时落袋为安。这样的境况下,流量模式不变,交付模式不变,服务模式不变,上下游生态位的卡点不变,创新似乎无处下手。因为,无论是新入者还是沉淀者,无论ToB /C,只要核心业务仍依附固有的生态位上,既代表成功有答案可抄,经营有轨迹可寻,也代表翻不出太大的花样,逃不开流水线式的宿命。唯狠扎运营,提效提质,在每一个被挤压到变形的细节里,抠剩余利润。2、脑洞:春风化雨,是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。从行业视角看,现有业态似乎卷到了尽头,从产业/跨产业视角看或许未必,当下找不到任何创新切入点的,有可能恰恰迎来了创新**的时机。倘若,创新不再重重依附于原有生态链,或直接导致原生态链结构发生变化,比如曾经的滴滴模式、Airbnb模式等;又如,产品交付模式变了、流量模式变了、产品组织形态与供应链之间的捆绑关系变了、产品服务场景与模式变了,比如曾经的荒野走廊、灰狗等,一旦生产要素、生产关系发生变化,往往促进生产力的变革,从而重构生产体系,挣脱原有的局限性,探索到崭新、更大的发展可能性。 感觉很抽象?嗯,烧脑不设限,请自由发挥。听起来天方夜谭,不切实际?嗯,起初我也觉得是,直到近几年AI对商业的颠覆从构想到落地,经济放缓下的社会百态,以及研究低欲望社会,M型社会等激活创新思路,有些启发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相关书籍,比如大前研一。当下,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真正的创新,而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内卷。每个时代,都有它独特的背景与使命,也有专属于每代人自己的经历、诉求与渴望。把产业、科技放在配角,把人放回主角,去洞察生命的力量,相信可探索,可挖掘的+文旅价值远不止一张门票、一条线路、一次出发、一场体验。历史长河,亘古不变的是变。是**的时代,还是最坏的时代,且行且惜。